宫颈息肉手术多少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俗套故事有讲究气球当灵魂遭遇现实的挑 [复制链接]

1#

近期上映的《气球》这部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藏地,讲述了灵魂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主人公达杰一家因一只普通的避孕套,卷入了一系列尴尬而又难以抉择的事件当中。他们原本宁静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破,生老病死如日月流转,当灵魂遭遇现实的挑战,该如何抉择?

信仰

生和死是红白两件事,从开始的白“气球”到结束的红气球,仿佛是对人生的轮回注释。万玛才旦这次高水平发挥了,梦境制肘的那个超现实慢镜头堪称年度华语电影的高光时刻~

尽管这种情,有小孩子的气球恶作剧(塔洛贡献了惊人的口水演出),有转世轮回的反复讨论(万玛才旦多篇小说中)。但阿尼直接探手,去火中取书的那一个长镜头,直接把我的心理防线击穿了。

这部电影留下了许多长镜头(抓羊,阿尼入学校,到出殡),印象深刻。演员方面,两位女演员的肢体语言都丰富到位——即她们不需要开口台词,不需要设置强调戏剧冲突,身形与影子,就仿佛在诉说她们的人生故事。

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两个女人的故事,才是全片的要领。

走出《撞死了一只羊》的尴尬模仿,万玛才旦重新回归自我并再创新高。前半段你又能看到《塔洛》身上诙谐的影子,后半段的拔高也流畅而自然。

万玛导演总是能把非常小体量的文本抻成长片,这种文本影像改编能力,在华语电影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

女主的设置非常巧妙,从依附到犹豫,从觉醒到行动,她走出了家门,走进了自己。更可贵的是,万玛才旦还隐藏了一条线,让人更觉得了不起:

这个觉醒后努力摆脱他人操弄自己命运的女主,却时时刻刻想要左右妹妹的命运,这种讽刺也是导演之前没有的高度,生涯最佳无疑!

对于还在坚持个人风格拍作者电影的导演,确实需要更多猛烈的掌声。以及一次很干货的映后,在谢飞导演和陈丹青老师的加持下,对万玛才旦的导演风格和人文关怀有了更多理解,对藏民的信仰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升华

这次是先看了小说,再看了电影,格外惊诧文学性十足的中短篇,被万玛才旦如何用镜头语言开花结果,而且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枝节,尤其是如梦似幻的片段。

安全套与气球的相似和对立,关乎成人与孩童、性与非性、欲望与愿望、保守与开放等等话题。人的性教育像是被丢到羊群里似的,生机勃勃,却也蛮荒落后。

卓嘎一角承担了许多视角,当所有人都想替她做决定时,她差点只剩下妹妹一个可以摆弄,种种顾全式的判断,有许多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的规则在左右,这是新奇的地方,也是叹息的地方。

仿佛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一般的道德两难。女性在宗教和世俗的双重压迫下,做出不可能的选择:

自我的欲望被隐去或藏在梦境之中,只有火中取书时才偶然闪现。气球是对生育和男女之事的绝妙隐喻,是避孕套,也是子宫,孩子看作玩具,大人为之争斗,又不敢点破。颇具大师风范,美不胜收。

文本与影像都很有辨识度的作者性愈发凸显,呈现藏语地缘文化的丰富多元与绵长生命力,在华语电影范畴内非常独特的表达;延续并拓展系列前作的优点,拍得愈发稳泰,潜文本也意味深长。

较原著作了适当调整,增加支线信息以更完满人物与叙事,构建出一个特定时代里藏族群体的生态,因其渗入日常的宗教信仰使然,原生文明与外部力量的对抗凝缩于一个家庭内部,戏剧性得以充分展开,因而观感上感受到叙事节奏的明显加快。

导演直言“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然而,各种横向及纵向的构图分割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柱子、窗框等隔离、水面倒映分割出的彼世/现世);影像基调的明快鲜妍却传达出某种荒诞与超验感,生死观的另一种演绎。

灵魂

转世轮回的信仰与世俗困境,顽童的玩耍与尴尬的避孕。相比文本,电影增加了妹妹前夫的线索及超现实元素,弱化了种羊交配场面描写。

“亡灵选择了你的肉身”这个设定也因此爆得太迟,人物最后的选择写得不够扎实。不过整体而言仍是部佳作,万玛才旦的电影至少在观赏性上是越来越强了。

形式感比《撞羊》有所收敛,每个超现实时刻都具备灵光一闪的“可观之处”;构建的信仰与现实在家庭中碰撞的戏剧框架和女性表达也算收有成效。

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体会到女性的窒息,宗教、男人、社会三者重叠所施与的生殖压力,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种沉重感和焦灼感,以近身的手持摄影方式呈现,镜头晃动中,高原如此宽广,而生活如此逼仄。

所以,只能选择逃离。气球飞升,所有人抬头看去,那是自由的,但也是短暂的,因为它终究会砰地一声破掉,最后又会落入到地面上来,毕竟生活还在继续。

变《塔洛》的固定机位为手持长镜,再轻盈点缀《撞羊》的超现实段落。万玛才旦不仅在文本层面一如既往的精准,在视听上也越发展现出大师般的熟稔。

不太会在他的电影里感受到符号的堆砌感,相反,正如陈丹青所说,他对技巧的运用已然自如到几乎让人看不出技巧:

修辞上一向坚持的拙朴的比照,总让他的作品有寓言般简明而醒世的味道。《气球》由红气球的意象生发而来,但并未囿于影史上的元素编排,通过类比联想宕开一笔,讲性事在藏地的讳莫如深;在信仰的特殊肌理中,举重若轻地串起诸如教育、爱情乃至生死的大议题。

在都市里待得久了,真的会对片中那种生活状态感到陌生,索性还有作家帮我们记得,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飘远的现实与文明——不一定是懦弱的回避,而是深邃地铭记,沉重的困境与汹涌的冲突,就在这一望中遥遥地悬在观众心头。

小结

种羊冲进羊圈,小说丢入火坑,气球升向天空。安全套和气球的类比,让人莫名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吹他爸“气球”的马小军。万玛才旦再次将镜头对准藏地:

九十年代末,现代文明涌入这片高原之地,宗教信仰与文明冲突的矛盾不断发酵,以一个藏民家族的视角窥伺其境。“生与堕”的抉择,上演一出现实题材的变奏曲。

手持摄影的虚晃感营造出人物内心的焦躁与不安;摄影风格延续《撞羊》,画面色彩鲜亮,极具影像质感;万玛才旦拍摄人物对话很擅长巧妙运用遮挡物,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人物信息,虚虚实实的感觉特别有味道。

多次出现的梦意图指向大海和天空,男孩背上的“痣”和开放式的结尾让人浮想联翩。在这片高寒冻土上,藏刀割肉,牧羊放歌,奶茶飘香…藏族民俗之风在镜头下淋漓尽致。大自然下人的内省与思考,这才是导演想传达的本意。#万玛才旦#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观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