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个孩子长得多好看、能力多优秀,他终将走向社会,变成社会的一份子。所以,学会和他人相处,是孩子终生无法绕过的课题。——鹿妈作者
李核桃来源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近日,郎平在某综艺上分享了一个故事。她有一个教师朋友,从小到大对孩子管束颇多。孩子新结交了一些朋友,教师朋友说:“你不要跟这些孩子玩,他们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孩子成年后,生活圈子小得可怜,一个朋友都没有。假期就躲在家里玩游戏,特别宅,最后连大学都没上。教师朋友这时候急了,对孩子说:“我也不能老养你,你要出去找工作啊。”孩子却说:“我不去工作。”因为从小没有跟同龄人好好玩过,孩子不太懂如何与人打交道,害怕接触人,已经出现了社交恐惧。郎平觉得特别惋惜。“其实这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现在等于就是毁了。”这件事也给郎平提了一个醒:孩子如何交朋友,父母不要做太多的干涉。“小孩子只要不出格,就让他们玩吧。”好好学习固然重要,但积累社交经验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正如郎平在节目中所说,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社交,是很危险的。小时候,我跟同学闹矛盾,被气哭了,回去告诉大人。大人说:“那个孩子就是调皮,下次你别跟他玩了。”班里转来一个女生,染了黄头发,我觉得很新奇。大人说:“好孩子谁染头发?你少跟她玩。”同桌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喜欢照镜子、扎各种发型,衣服混搭着穿。大人又说:“她心思都在打扮上,不在学习,别跟她玩。”类似“某某如何如何不好,你别跟她玩”这样的叮嘱,从小到大我听了太多。现在的我经常感到寂寞,知心朋友就那么几个,到了新环境也要很久才能适应。我渴望有很多朋友,但每认识一个朋友,我很快就能在她身上找到“如何如何不好”的地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往往不由自主就进入一个社交死胡同。现在回想,就是因为小时候缺乏与同龄人的磨合、沟通、对峙、谈判、妥协,缺乏孩子之间那种“一会儿打架一会儿又和好”的不较真社交态度,我才对交友这件事形成严肃刻板的印象。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指出:“孩子的朋友圈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家长要让他们自然筛选。”你要知道,孩子是从来不在乎朋友是什么家庭出身的,能玩到一起就好。让孩子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交朋友,他才能在自然筛选中积累起丰富的社交经验,自如地应付人际关系。不用担心孩子学坏,父母的三观就是孩子的三观。令人不适的友谊,孩子也会自行远离。杭州有个小女孩叫王紫萱,爸爸不擅长社交,妈妈脾气急。她因此受到影响,跟同龄人处不好,每次到了新环境都很难融进去。妈妈便为她安排了一个party,邀请小朋友来玩,并贴心地制订了一系列“交友方案”。party上的座次安排,她手把手地教女儿:你坐这里,某某坐这里,某某坐那里。与人打招呼,妈妈一句话一句话教她怎么说,教她背欢迎词,甚至连欢迎时的语气都要提前演练好。还带她彩排流程,让女儿像导游一样提前走一遍玩耍路线,一路说什么、做什么,都要记住台词。小朋友们来到后,妈妈又鼓动女儿去接待、欢迎、致辞。本是孩子之间开开心心玩耍的party,被妈妈安排得像个典礼。孩子完全体验不到交友的乐趣,只感受到“典礼”的程式化和无趣,非常抗拒。女儿经常忘词,妈妈或批评或指责,或见缝插针让她巩固记不熟的交际用语。妈妈操碎了心,孩子却玩得一点也不开心。玩耍中,女儿想要另一个孩子的气球,妈妈连忙上前指责“不可以这样”。女儿当众丢面子,便越发蛮横,把气撒到另一个孩子身上。讽刺的是,妈妈一边鼓励女儿多交朋友,一边又用功利化社交,为她限定朋友圈。连参加party的三个小朋友都是妈妈“精心挑选”的。其中一个叫“慢慢”的小朋友与女儿比较熟,便得到了特别优待,欢迎词都刻意加了一句与众不同的。这也导致女儿仍然只与慢慢玩得好,与其他两位新朋友关系淡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钱志亮说:“比起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最让人感到头疼的反而是那些对孩子过度重视的家长。”交际用语一句句背,说话语气一遍遍调试,连孩子做梦家长都暗示她要梦到朋友。这样事无巨细的指导,看似体贴入微,实则细思极恐。父母密不透风的管束,只会逼得孩子越发讨厌社交。有的家长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家不跟你玩?没关系,爸爸妈妈陪你玩。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上的凯凯妈就是这样的。妈妈平常给凯凯布置了太多作业,导致凯凯没时间跟同龄人玩。在经历搭讪失败、强行入群失败、吓唬小朋友以引起注意未果、自说自话等一系列尬聊后,他失落地离开了。回家后他告诉妈妈:大家都不跟我玩,后来我就写作业去了。妈妈说:“那也好呀,你要玩什么?你跟我讲,我们晚上再陪你玩。”大人跟孩子玩,怎能代替孩子们之间的玩呢?主持人李艾说:“大人总会让着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子必须要跟他的同龄人在一起,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之间,会争抢玩具,会被拒绝,会意见不一致……有各种各样的磨合。他们会在反复磨合中逐渐找到彼此都舒服的交往方式,建立起情感联结。这个联结过程是孩子凭自己的智慧争取来的。而大人却不会跟孩子较真,往往在孩子不高兴时妥协、退让、放弃原则,但这不是真正的社交。更重要的是,朋友带来的快乐,是家长取代不了的。因为大人很难像孩子一样认真玩耍。而孩子们之间却可以玩得更开心,大家有分工、有配合、有协调、有分享,玩得真诚而畅快。鼓励孩子跟同龄人玩,就是让他体验交朋友的乐趣,感知社交的魅力,在玩乐中学会与人相处。综艺《告诉世界我可以》里有一个小女孩叫李爱杨,没有上幼儿园。她家有一整墙的图书,妈妈教了她很多文化知识,她小小年纪就会背很多古诗,用英语讲故事,自学了很多才艺。她成长得很快乐,也很自信,连专注力都比一般小朋友强,才5岁就能连续看一两个小时的书。唯一的遗憾是,因为长期跟爸爸妈妈在家,没有去幼儿园,她没什么朋友,只有两个成年人做朋友。父母看她没有提出来跟小朋友玩,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直到一次家庭聚会,她见到了几个同龄小朋友。她一方面很羞涩,不知道怎么同小朋友打招呼,另一方面看到同龄人又很开心,或疯跑着追逐,或开心地玩游戏。朋友要回家了,一向乖巧的她忍不住闹情绪,怎么哄都哄不好。父母明白了:孩子渴望交朋友,渴望同龄人。他们这才下定决心,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并计划日常多联系朋友,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不能老让孩子躲在家里了。看孩子玩得多开心啊!跟朋友一起,连转个圈圈都是有趣的呢!父母终于意识到:再多的玩具,代替不了玩伴。再优秀的父母,代替不了朋友。众生万象,各有不同。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他们才能见识人间百态,体验社交情感。真正好的父母,不会拒绝孩子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