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开幕现场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留熵增定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的这句话,凸显了熵增定律的重要地位。
那么,熵增定律究竟是什么呢?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在孤立系统中,若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熵会持续增加,系统将从有序走向无序。
为何熵增定律如此重要?一方面,它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石,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引发人们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让我们认识到事物发展往往趋向无序。
年8月28日至10月15日,马东利的最新个人项目以“第二定律”为主题,深入探讨物理学意义上的“熵增”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此次展览展出了三件令人震撼的装置作品——《临界》《黄昏》和《天下白》,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开幕现场
作品中,红色气球在机械压缩机的冲压与收回的反复动作下,不断处于爆炸边缘;一只巨大的古典样式大公鸡屹立高台之上,周围环绕着一群同质化且由电力驱动的“小黄鸡”;一把摇椅在高台上缓缓摇晃,四周毫无遮挡,危机四伏。每一件作品都是由巨大的雕塑与机械装置巧妙结合而成,机械部分的不断运动做功赋予了作品意义,而这种不停的运动正是负熵的过程。
《临界》象征着思想的锤炼与输出,通过挤压与收回的重复动作,揭示了人类社会始终在与熵增进行斗争的主题。《天下白》对应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象征着重复僵化的现实,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黄昏》则意味着系统的熵增以及随之而来的系统结构的消解和败坏,暗示着旧的秩序和权威的衰落,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开幕现场
马东利的个人艺术项目“第二定律”,深刻表达了对社会、历史、权力等方面的思考和批判,也引导我们反思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专访
对话艺术家马东利
回顾“第二定律”现场
艺术家马东利
很高兴观看了你在M的房间的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展览名称引用“第二定律”,可以做下介绍?
马东利:“第二定律”取自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原理。简单的解释熵增原理,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热量可以自发的从热的物体传递到冷的物体,但不能自发的从冷传递到热的物体,这种传递过程中的消耗就是熵,且这种消耗是无法恢复的。用生活化的解释就是,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就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宏观的说,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宇宙最终的命运是归于寂灭……现代世界的话语权基本是科学的话语权,物理定律颠扑不破,人文的空间急剧狭窄,这次用物理学的一个名称来概括展览,是想打破这种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两者达成融贯。
作品《天下白》白色大理石公鸡雕像屹立在高台之上,仿佛俯视着整个天下,周围的地面上的成百只电动发条小鸡在做机械的重复动作,是试图营造出一种难以打破的平衡状态吗?
马东利:这件作品的主体雕塑是一只古典样式的大公鸡,大公鸡的基座下方围绕着一群玩具“小黄鸡”一部分由电力驱动,它们持续的机械性的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一部分处在静止的状态,需要观众参与,拧动发条才能运动。如果把这件作品看做一个封闭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但随着展期的延长,电动的小鸡会因为机械的老化故障而停止工作,用熵增原理解释就是它们熵值增加,系统走向崩溃,这个时候就需要外部系统输入新的能量,就是观众的参与,观众可以加入作品其中,拧动发条部分的小鸡,使得这个作品继续运动下去。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展览现场
对于作品《临界》中那个能够打破熵增的外部能量,你的认知是怎样的?
马东利:这件作品是在一个古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头上,一台压缩机对一颗红色的大球做着反复的冲压的动作,红色球在到达爆炸极限的时候,压缩机收回动作,使红色球恢复原状,短暂的停顿后,继续重复之前的动作……如果你把古典的那套系统,包括过去社会的文明水平,技术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看成一个过往的老化的系统,那么新的科技的现代生活方式就是这个社会新的能量,人类要往前走,就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可能性,如果从蒸汽到电力,电力再到互联网,再到即将到来的AI,人工智能等等,这都是开放系统中新的能量,但是我在作品中有一个警告性的提醒,就是人的境遇,那个红色的球,柔软且有韧性的,它在这个系统中处在一种紧张的状况中。
在展览过程中,红色的球因为压力的极限几次爆炸,又不停的重新更换。物理定律不可打破,但是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亦表现出来一种抵抗熵增的韧性。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开幕现场
在《黄昏》这件作品中,高台上那个失去象征性偶像的躺椅摇晃不止,作品揭示了系统的熵增,以及随之而来的系统结构的瓦解和破坏,有思考过熵减应该是怎样的吗?
马东利:作品《黄昏》的名称取自尼采的著作《偶像的黄昏》。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一把摇椅缓慢的摇晃,仿佛一位老人在安享晚年,同时也处在危机之中。人类在现代社会所取得的成就远超于任何时代、任何物种,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是危机四伏的人的处境。这显然是系统的熵增,同样我可以用尼采给出熵减的办法,尼采说现代社会“上帝死了”,我们过往一切可以依附的价值体系都崩塌了,所以人要成为“超人”。
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体验“超人”的机会,我们比古代社会任何人都更加的接近“神”,我们可以移山填海,我们每次长途旅行都可以飞行高达米以上,一日千里对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不是古代的传说,马斯克的火箭已经让很多人都设想未来的火星旅行了……当然,我不是想说这种表面的形式化的“超人”状态,对于现代人更难的可能还是解决意义的瓦解和丧失。这种熵减对城市丛林生活的个人来说可能更加容易让人崩溃,无意义的加班、堵车,一次失业可能就让你精神崩溃,我们可能远远比看上去的柔弱。
这种意义上抵抗熵增其实是在抵抗一种现代性的、高效率的生活方式,或许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对我来说,抵抗这种意义丧失的方式可能就是不停的创作,不重复自己,作品每次都更加的具有挑战性,这种挑战不仅仅是尝试新的创作媒介、新的图案,还有新的观念和认知。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选择了三件装置作品《天下白》《临界》和《黄昏》,三件作品构成一个展览,作品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马东利: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于现代性提出三个特点:1.世界的祛魅、2诸神之争、3.现代性的铁笼。如果说宇宙的尽头终将归于寂灭,人类的命运难逃虚无,那现代性的这种高效率会不会是在加剧这种熵增?这三件作品是我对现代社会一种反思和担忧,韦伯把古代社会看成是一种“魅力社会”,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生活的意义来源与宗教、神话或者神秘主义,这一切赋予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一种标准的生活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这些“魅力”被祛除掉,社会被科学理性的方式主导,《临界》的巨大机器反复的冲压就是这种工业与科技的运行状态。
当传统不再占据主导,主体性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和观念相互撞击,作品《黄昏》就是众神摇摇欲坠。现代化讲求事实、注重计算、追求效率,人逐渐的成为了一种资源和工具,就像《天下白》中的机械小鸡一样。如果《临界》是世界的祛魅,《黄昏》是诸神之争,那么《天下白》就是现代性的铁笼。
《天下白》展览现场
《临界》展览现场
《黄昏》展览现场
地面胶条把三件作品链接起来,像是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马东利:三件作品处在同一个场域中,彼此之间相互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三件作品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的主体部分都是古典的、巨大的雕塑,它们象征一种传统的坚固的样态,这种像基石一样的部分努力的维持着一种平衡与稳固,但另外不同的是它们同样拥有不同的机械的部分,它们象征着新的、科技与不可控的样貌,也是我对现代性的生活中个人处境的忧虑。现代性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相比古典的社会生活样貌,它面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与困境,这种表面上的平衡状态实则可能时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展览现场
你认为《第二定律》的开放性在哪里?
马东利:《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开始的项目,也是一个之后会继续进行的项目,不光是展览的开放,也会在作品内容上会保持持续增加新的变量。比如10月13日的“变量-第二定律的混沌现场”,在展览结束前直接变更作品的形式,是一场实验,同时增加了新的可能性。这次现场活动用活的鸡代替了之前的电动“小黄鸡”,也是这件作品的最初方案,这个方案因为动物排便的问题被更换,最后通过一次现场行为得以实现。展览现场去掉了机械“小黄鸡”,加入了十五只在网红走地鸡笼中的活鸡。这些鸡从刚刚进入鸡笼中以及展厅陌生环境中的不适应,到之后逐渐适应,在展厅中来回踱步、吃米以及排便,与它们自己动物属性的雕塑共同创建了一个和谐的场域。最后,作为一个系列性的作品,还会有新的作品加入其中,再组成新的展览。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展览现场
马东利个人项目“第二定律”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