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手术多少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谷英的白事道场上 [复制链接]

1#

道场,又称法事。道士做道场,和尚也做道场,目的是祈福消灾、诵经礼佛或超度亡灵。清代高僧仪润编著的《水陆仪轨会本》中,记载了史上第一个道场。时间:公元年2月15日;地点:镇江金山寺;主办者:梁武帝萧衍,他在位时四次出家。

这种道场是一项十分隆重的宗教活动,多在著名的寺庙或宫观举行,为天下祈福,普度群灵。而盛行于民间的法事,则演化成了丧俗中的主打风景。本是宫观庙宇事,已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民间做道场的随意性很大,差不多是“一乡一品”。十里不同风。张谷英是“湖南十大文旅小镇”之一,乡土文化深厚,白事道场也别具一格。

道场人员

唱戏要戏班子,做道场要道场班子。这是一门要能通神*的职业,得有专门的学问。不过,张谷英的和尚道士,大概没有少林或武当毕业的,基本上是师徒相承。有生意了做道场,没生意了干农活。《维摩诘所说经》云:“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

这些人员大致源自两个系列。一支是天龙山系,做的是道家法事。柘港洞的天龙山,宛如九龙捧圣。茂林修竹,福地洞天,南宋年间就建有真君观。那里培养了一批本地的名道士。丁麦秋道长就是代表人物,据说已登仙箓。其师弟方继兴,6岁入天龙山学道,参加过抗美援朝,年届九旬,耳聪目明。

另一支是风水寺系,做的是佛家法事。大峰山下的风水寺建于清康熙年间,鼎盛之时有僧侣数百。著名僧人有陈迪元、石和尚等,经文熟稔,佛法高深。高人必有异相,陈迪元跛一脚,石和尚眇一目。

六至八名和尚或道士,便组成了一个法事班子。一个大师傅,由德高望重者担任,做重要法事时司鼓诵经。两个乐师,关键是要会吹唢呐。这是一门费劲的功夫。唢呐越多,丧事就越热闹。一个抄录,要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负责牒文、表奏、诰章、孝单等文书工作,并掌管印符、经籍、法器等。两至三名经师,就是身着法服,摇着引幡,领着孝子们跪跪拜拜的那种。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分工,他们还有密切的合作。毕竟都是有几把刷子的人。有的和尚道士,样样功夫拣得起,慢慢地就成了核心。

做白事道场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人,他不属于法事班子,但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是香灯师。其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加后台服务。无论是请和尚还是道士来做法事,均由香灯师提前布置经堂,行话叫做“摆坛”。法事开始后,他负责整个过程的安排和准备相应的道具。

基本流程

农村丧事中的道场,是经过民间改造后形成的。和尚与道士的做法,在内容与程式上越来越接近,甚至所念的经文都是“通用教材”,如《十王妙忏》《血盆经》等。

区别大多在外观上。一是服饰不同。和尚披的是袈裟,戴的是唐僧那样的五佛帽,穿的是罗汉鞋;道士是戴道冠,披青袍,足十方鞋。所谓十方鞋,就是鞋帮上有十道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寓意十个方位。二是经坛里的圣像有所不同。和尚的主圣像是“三佛”,道士的主圣像是“三清”;但其他圣像与故事基本相通,如“十王”“地狱故事”等。

张谷英的白事道场,多则三天三夜,一般两昼两宵。自“摆坛”至“送圣”,大致有8个主要程序。

1.摆坛,请圣

“摆坛”是香灯师的工作,起事之前布置完毕,营造一种威严、神秘与缥缈的氛围。下面以和尚法事为例,略述经坛的布置。

死者的棺椁置于堂屋家神底下,与后墙平行,中隔1米左右的距离,以备绕棺之需。其上横一长竹竿,直抵东西两墙,悬挂巨幅圣像。若堂屋较宽,则三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之外,再加文殊普贤二像。

两张四方大桌拼接成长方形,紧靠棺椁摆放,桌沿刚好与圣像下端齐平,形成基座。基座类似于一个工作台,东边是唢呐,西边是大鼓,前方是经台。基座的后半截,以圣像为背景图,用小方桌与椅子垒成台阶状。从上往下,依次安放着地藏菩萨、南斗北斗、护国天王等画板,最下一层是死者的灵位。再用一副对联将其镶成一个层次丰富的整体。联曰:三宝坛前求忏悔,十王殿上判生方。横批:清净经坛。

堂屋的东西两侧各置约高一米、宽一尺的长条案几,按照一定方位,供奉着四门神祇、十殿阎王、值日功曹等。墙壁上的画像,多多益善,大致有观音菩萨、左右诸天、马赵元帅、三界神明。佛道融合,有一定的故事性。

道场的开幕式十分隆重。钟鼓齐鸣,孝子上孝,经师登场,念净坛咒,请水安神,有的还需“箭屋”,寓意为将经坛彻底打扫干净。接着,启坛敬香,跪奏祝告,拜表焚疏,念“薰香咒”,礼赞天尊菩萨,唱“志心皈命礼,奉请观音老母大慈悲……”这就是“请圣”。迎请相关司职神灵,降临法坛,行功理事。

每请一个大神,均需虔诚的跪拜与真诚的赞美,均要正式的公文并加盖印章。尤其是迎请“十王”的仪式,十分繁琐。要在地坪中摆十张大桌,一王一桌,一个个来请。这十王分别是: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忤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

这“十王”的待遇,超过了如来佛祖与太上老君。大概是因为他们分管着具体事项,县官不如县管吧。比如那个五殿阎罗王,就掐着小*们的喉咙,万万不可得罪。

2.招*,放灯

佛祖,天尊,菩萨,神仙,阎王,星宿……一律都请来了,再把那个需要超度的亡灵招来,谓之“招*”。一个称请,一个叫招,神*悬殊,天壤之别。

招*本是荆楚一带的巫风,屈原曾在《楚辞·招*》中写道:“*兮归来,去君之恒干……”朱熹也说:“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朱夫子还讲述了招*的方法,即拿着死者的上衣,爬到屋顶上去,面北而招之。

人之新死,*魄离躯,飘飘荡荡。就像一个普通人进入了失重状态,很不适应新的行走方式。也可能是“乡巴佬上街,脑壳要瞄歪”,他在到处乱逛,充满了新奇。因此,和尚道士要想办法把这*儿招回来。大致方法如下。

在地坪的西南一角,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放一把太师椅,椅上插一杆秤。将一件死者生前穿过的白衬衣,包扎在秤头上,有的还加搁一顶草帽。大鼓大锣也搬到了外面,打出阴森森的节奏,行话叫“阴锣阴鼓”。

招*开始,焚表念咒,催促亡*回来。道士念的是回*咒,有点像通缉令:“老祖传急令,金刚两面排。千里拘*魄,速归本性来。”和尚则相对温和一些,念的是《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哆……”,大意是阿弥陀佛说,甘露已经播洒出去了,你已成就了圆满。此生已了,准备往生吧!

咒语发往虚空之后,经师就摇着招*嶓,领着孝子们去“放灯”,照亮亡*回来的路途。放灯是从放河灯简化而来的,可能是因为山区的河面小,水流急,操作起来不方便,并且,灯也简化成了浸着油的长香。这个程序一般在晚上进行,从小河边一直延续到丧家门口,沿途插着香火,宛如一条长长的火龙。

招*的仪式,道士比和尚做得要地道些。道士招*时,往往先要“参北斗”,其行走路线模仿北斗七星的排列,即踏罡步斗。北斗七星,万象宗师,是天地造化的枢机。亡*悠悠荡荡,缥缥缈缈,居无定所,谁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道士先“参北斗”,大概是利用“北斗”系统来定位导航吧?

亡*招回来后,便在其棺椁下面点上一盏七星灯,这灯叫“过桥灯”。因为下一步,就是过奈何桥了。(未完,待续)

点击丑石茶馆

添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