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一篇课文,本科是在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基础上,以空气占据空间”为话题,指导学生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无固定形状,能被压缩、压缩后有弹性等性质,由于内容较多,本科教学需2-3课时完成,本节课作为第1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教材用两幅图片演示两项实验活动,第一幅图片是将每一个装有干燥纸团的杯子放入水中,图边有问题:“纸团会湿吗?”第二幅图画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吹二个放在瓶中的气球,旁边问题是:“气球吹得大吗?”教材最上端对两项活动提出了总的研究方向:“做下面的活动,观察其中的现象,想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通过分析和试教,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编排,学生的认识是单薄的,教材中列举的事实不够充分,不具有说服力,而且整个编排缺乏科学探究的层次性,故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构建,将教材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两个装有气球的瓶子(一个有孔,个无孔)让学生吹,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作出假设性的解释:第二部分提供粉笔、塑料袋、杯子、纸、砖块等大量的材料,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通过大量事实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第三部分设计一个将一瓶子和一瓶空气互换的活动,意在进一步深化结论。通过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充分的探究和认知,教学效果良好。
我从创设学生以有洞和无洞瓶中的气球发生的现象入手,继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对发生的现象作出猜测。韩老师在学生的猜测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图表,并鼓励学生把猜测通过在图表上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在说一说,在随后的验证猜测的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材料等等。
学生在经历了上述的学习过程后,教学实际告诉我们他们建构起了“空气占据空间”既抽象又具体的新的知识结构。所谓抽象,对于孩子们来说“空气”以及“空间”都是比较抽象词汇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谓具体,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学生不仅建构起了新的知识结构,还进一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对图表写、画、说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科学观点的表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这也是新课程在科学探究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所鼓励和倡导的。不仅如此,在我们上述的教学过程中,还培养了尊重证据,能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和态度以及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获得了体验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