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去听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也没有去看MV。
其实周杰伦这些年来发表过的新歌,除了成为爆款而流窜在大街小巷的《告白气球》不得不听之外,什么甜甜的《等你下课》,还是土味的《不爱我就拉倒》,我一首都没有听过。
作为周杰伦当年的一枚路人粉,我已经对他不感兴趣到如此程度了吗?
明明有那么多触手可及的收听、收看的机会,为什么就不能动动手指点开一下呢?
就连各种分析文章和评论,我都在有意无意地绕开它们。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好像不是漠不关心,而是逃避抗拒。
不想了解新的周杰伦,其实是想把以前的那个周杰伦“封印”在自己的青春期里,这样就不会将自己对他的认知割裂开来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青春期时那个全校瞩目的大校草,在若干年后,不管他变成了成功精英还是油腻大叔,再见到他都会有些不忍和不堪,干脆就再也不见,只保留记忆中那个风华正茂的他。
作为一个年出生的80后,我的青春期正好撞上了周杰伦创作的高峰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缘分。
年我上初一,那年9月周杰伦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让他大放异彩。
年我参加完高考,那年11月周杰伦发行了他的第八张专辑《我很忙》,被外界视为他个人创作的分水岭。
青春期与周杰伦的高光时刻相伴,所以我和我的同龄人对于周杰伦的青春滤镜那是不可磨灭的。
上中学时,我的同学们都会有着不同的偶像。有人喜欢孙燕姿,有人喜欢萧亚轩,有人喜欢王力宏,有人喜欢谢霆锋……
但是“我喜欢周杰伦”这件事好像是不必特意说明的,因为大概所有人都喜欢周杰伦。
用今天的话来说,大家当年都是周杰伦的路人粉。
在我们学校门口的那家音像店里,它的玻璃上总会贴着各种专辑的海报,随着专辑的不断上新而不断轮换,但只有周杰伦的那张《范特西》一直没有被撕下来过。
周杰伦穿着现在又流行回来的连帽衫,长长的刘海遮住眉眼,从我初中入学到我初中毕业,就这样一直目送着我校师生往返穿梭。
周杰伦的专辑我一张都没有买过,但是他前七张专辑里的歌我却几乎每一首都有听过,这应该是不少80后们的状态。
娱乐节目、音乐排行榜、电视点歌台、校园广播站……周杰伦的歌曲无孔不入。
《双截棍》在今天听还非常超前,《完美主义》的副歌部分连唱自己的名字“周杰伦”48遍,用妈妈的名字“叶惠美”作为专辑名称,在演唱会上唱《世界末日》突然把上衣脱光……
那些当年“酷毙了”的事情,到现在来看还是“酷毙了”。
每个80后应该都有关于周杰伦的青春记忆。
我的版本是自己在本子上抄写《以父之名》拗口的歌词,但即使是倒背如流,也永远卡不上周杰伦歌里的节奏。
高中住校时,从同学那来好不容易借来周杰伦的最新专辑《七里香》,躲在宿舍的被窝里偷偷听歌,成为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高压环境下难得的愉快记忆。
什么叫“情怀”?
能够与自己的生命联结产生出故事,打造独家专属记忆,这就是情怀吧。
到了大学里,周杰伦便活在了KTV里。
有时候我们都忘记了歌曲叫什么名字,但是只要开一句头,就立马能够把后面的全都接下去,集体大合唱。
唱周杰伦的歌似乎都变成了“童子功”,明明没有指明“背诵全文”,但大家全都自愿背诵了。
工作多年之后,有次在车里的音乐广播中听到《告白气球》,觉得总算是出来一首有些记忆点的新歌,搜来一看,又是周杰伦的歌。
歌曲虽然还在更新,但是那些大街小巷的音像店不在了,诸神打榜的时代不在了,学习重压的环境不在了,而周杰伦和他的歌曲似乎应该是跟这些东西生长在一起的,脱离了这些情形,歌曲本身的魅力就丧失许多。
好听还是好听的,但是无法再产生新的故事了。
对于周杰伦的新动态,一直怠于更新,其实深层心理是不想破坏自己青春记忆的调性。
已经变身宠妻狂魔的周杰伦如今琴瑟和谐,但是当年的双J恋更让我惊心动魄。
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的周杰伦被打造成了“小公举”的人设,但是那个把鸭舌帽压到最低、说话接近于嘀咕的腼腆少年更接近于我的认知。
周杰伦与奶茶的三生三世,一会变胖了,一会变瘦了,这些也都变得好遥远。
对于周杰伦新歌的评价,隐隐约约有听说,零零星星有看到,被批评音乐毫无进步,在甜腻、无脑、土味里打转,甚至沦为“口水歌”,于是更是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触碰之后会印象翻船。
周杰伦新歌16日上线,瞬间将QQ音乐挤瘫痪了,大家忙着去缴“情怀税”,热搜榜单被周杰伦新歌话题刷屏式占领,无数文章涌现出来,分析到底是“周郎才尽”还是鹤立鸡群……
一派好吵好乱好热闹的景象。
像我这样选择不听不闻的80后也许不多,但肯定会有。
宁愿守着一份清冷,让周杰伦变成透明的琥珀一样,“封印”在青春记忆里,不再成长,不再变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