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了大肠息肉的病机(从电影《芳华》看主角结局的心理因素),其实全身别处的息肉基本上也是相同的病机,从五脏归属上来说,非肝莫属了,都是肝气长期不能疏泄,以致于风气纠结于体内,久久不散引起的。
至于很多病人担心的“息肉会不会转为癌症”的问题,负责任的说,不会,二者不是一个级别。
在中医历史上,首次提及息肉的是宋代名医严用和,在其《济生方》中记录了所用的方剂:济生乌梅丸,用来治疗大肠出血,表现症状为排便一直出血,淋漓不尽。此方非《伤寒论》中的乌梅丸,尽管乌梅丸也有效果,只是二者调整的方向不同,济生乌梅丸的组方目的更为直接。
后世化息肉的方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减而成,无非是用药不同,比如威灵仙、薏仁、指甲、炮山甲等等,但其中核心药物“乌梅”,却丝毫不敢有加减。
关于乌梅这味药:
《本经》说:“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本草经》云:“去死肌、消黑痣、蚀息肉。”
《本草逢原》:“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由此看来,乌梅不仅仅是市场上卖的蜜饯那么简单,也是一味美容的佳品,消体内的息肉更是拿手好戏了。
此方中,还有一味药,僵蚕,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最怕的是受风,一受风蚕就会死,由此可见,蚕入肝,肝主风,人体只要有风邪的纠结,蚕就容不下它,死给你看,其散结气的作用可见一斑。
《本经》:“僵蚕,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癍,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疡病。”
《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皮肤风疮,丹*作痒,痰疟癥结。”“僵蚕,蚕之病风者也,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后世陈修园在《时方歌括》曰:“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
此方虽然简单,但是制作起来却非常麻烦,乌梅得选用大乌梅,用陈醋泡上24小时完全浸透,再剥去梅肉,反复晾晒,就是大热天晒上半个月也最多晒至8成,最后还要慢火烘干且不能焦,如此损耗很大,太费人力,每次做都要提前做下心理建设,做药也是不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